首 页  |  中国禅学  |  禅学三书  |  慈辉论坛  |  佛学论文  |  最新上传  |  文学频道  |  佛缘论坛  |  留言簿   |

 管理登陆        吴言生 创办              图片中心    关于本网     佛教研究所 主办


  •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,就一个[100]

  • 这6句口头禅,让你败光好人缘![121]

  • 佛教与十二星座:漫谈中古时期[135]

  • 白话《梁高僧传》丨竺僧朗[129]

  • 30秒灭抑郁——用《心经》解读[121]

  •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:你还没自度[153]

  • 人生有三错,一步踏错,步步错[183]

  • 人性四大弱点[166]

  • 情绪稳定的背后[162]

  •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:不假于人,[140]

  • 一念放下,万般自在[190]

  • 何处惹尘埃:六祖慧能的生命智[158]



  • 本站推荐

    二十四番花信风|谷雨

    二十四番花信风|清明

    二十四番花信风|春分


       您现在的位置: 佛学研究网 >> D2佛教文学 >> [专题]d2佛教文学 >> 正文


    白话《梁高僧传》丨帛尸梨蜜
     
    [ 作者: 佚名   来自:网络   已阅:581   时间:2023-2-5   录入:wangwencui


    2023年2月5日    佛学研究网

        (一)译经

        晋建康建初寺帛尸梨蜜
     
        【译文】

        帛尸梨蜜多罗,意为吉友,西域人,时人称为“高座”。原为龟兹国太子,让其弟继承王位,思想作风类似于中国春秋时吴国让位给弟弟的太伯。帛尸梨蜜多罗让位之后,接受了佛教信仰,出家为僧。

        他天资高朗,风神超迈,迅速掌握了佛法精髓。晋永嘉年间,来到中国,恰值中原大乱,辗转渡江南下,来到建康,住于建初寺。后来与王公大臣们交游,丞相王导见而奇之,称为“吾之徒也”,引为同类,帛尸梨蜜多罗由此出名。太尉庾亮、光禄大夫周伯仁、太常谢琨、廷尉桓彝等一代名士,都与他情趣相投,交往密切。尚书令卞壶也和他友善。

        帛尸梨蜜多罗与诸名公交往,举止言谈常因不同对象而变化,各得其宜。例如,有一次王导来访,帛尸梨蜜解带宽衣,斜躺着与王导说说笑笑,妙语连珠。这时人报卞壶也来相访,帛尸蜜梨连忙穿戴整齐,恭敬严肃地把卞壶迎进客厅,端坐相对。这种明显的差别,引起人们的好奇,问他是何缘故?答曰:“王公欣赏人的风雅洒脱,卞令则以严谨的作风待人,所以我以不同态度相待。”诸公得知其故,无不佩服帛尸蜜梨精神洒属,皆得其所。桓彝想为帛尸梨蜜作一颂赞,想了很久没有找到合适的词句。有人说:可用“卓朗”两字概括其为人。桓彝听了赞叹不绝,认为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合适的标题了。

        大将军王敦当时正出镇在荆州(治所在今湖北江陵),听说朝中诸公皆器重帛尸梨蜜多罗,心中怀疑,以为恐怕诸人是被帛尸梨蜜多罗的虚名迷惑了。及至他回朝亲自见到帛尸梨蜜多罗,顿为其风致征服,不觉兴奋地迎上前去,向帛尸梨蜜表示虔诚的敬意。周□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掌管官员选拔,上任之前特意造访帛尸梨蜜,感慨地说:“若使太平之世,尽得选此贤才,真可使人心满意足了!”

        元帝末年,王敦举兵叛乱,周顗被害。于时王敦势焰熏天,周顗的亲戚朋友无人敢临丧吊唁,帛尸梨蜜多罗独登门慰问遗孤,对坐作胡呗三契,梵响凌云。接着诵咒数千言,声音高畅,颜容不变。最后挥涕收泪,神气自若。他的胆识、义气,使人感愧。

        王导曾对帛尸梨蜜多罗说:“外国有君,一人而已。”帛尸梨蜜多罗答道:“若使我和常人一样,今天岂能在这里?”当时传为佳言。帛尸梨蜜多罗性格清高,不学汉语,与东晋公卿交往,要靠翻译。但他善于察言观色,颖悟非常。往往不待翻译,而已神领意得。大家无不赞叹他的天纵奇才。

        他又擅长咒术,据说多有灵验。当时江南尚未传佛教咒法,他便主持译出《大孔雀王神咒》、《孔雀王杂神咒》各一卷。又援弟子觅历以“高声梵呗”(即用梵言高声唱赞颂佛、菩萨的短偈),传至后代。对于咒法和赞呗在江南的传播发展作出了贡献。

        帛尸梨蜜多罗圆寂于东晋咸康年间(公元343年),终年八十余岁。朝野名公,都为之痛惜流涕。桓温便常对身边人说:“我小时候曾见过高座,便知他精神渊著,卓越出伦。”

        王导之孙王珉曾拜高座为师,曾为之作序曰:“天授英伟,岂俟于华戎?自此以来,唯汉世有金日禅;然日禅之贤,尽于仁孝忠诚,德性纯至,非为明达足论。高座心造峰极,交俊以神,风领朗越,过之远矣。”

        由此可见,帛尸梨蜜多罗在东晋公卿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。

        帛尸梨蜜多罗生前曾在石子冈修头陀行,死后即葬于该地。后来有僧人在其地建寺,名为“高座寺”。

        【原典】

        帛尸梨密多罗。此云吉友。西域人。时人呼为高座。传云。国王之子当承继世。而以国让弟。闇轨太伯。既而悟心天启。遂为沙门。

        密天姿高朗风神超迈。直尔对之。便卓出于物。晋永嘉中。始到中国。值乱仍过江止建初寺。丞相王导一见而奇之。以为吾之徒也。由是名显。太尉庾元规光禄周伯仁太常谢幼与廷尉桓茂伦。皆一代名士。见之终日累叹。披衿致契。导尝诣密。密解带偃伏悟言神解。时尚书令卞望之亦与密致善。须臾望之至。密乃敛衿饰容。端坐对之。有问其故。密曰。王公风道期人。卞令轨度格物。故其然耳。诸公于是叹其精神洒厉皆得其所。桓廷尉尝欲为密作目。久之未得。有云。尸梨密可谓卓朗。于是桓乃咨嗟绝叹。以为标题之极。

        太将军王处仲在南夏。闻王周诸公皆器重密。疑以为失。及见密乃欣振奔。至一面尽虔。周顗为仆射。领选临入过造密。乃叹曰。若使太平之世尽得选此贤。真令人无恨也。

        俄而顗遇害。密往省其孤。对坐作胡呗三契。梵响凌云。次诵咒数千言。声音高畅颜容不变。既而挥涕收泪。神气自若。其哀乐废兴皆此类也。

        王公尝谓密曰。外国有君一人而已。密笑曰。若使我如诸君。今日岂得在此。当时为佳言。密性高简不学晋语。诸公与之语言。密虽因传译。而神领意得顿尽言前。莫不叹其自然天拔悟得非常。

        密善持咒术所向皆验。初江东未有咒法。密译出孔雀王经明诸神咒。又授弟子觅历高声梵呗传响于今。晋咸康中卒。春秋八十余。诸公闻之痛惜流涕。桓宣武每云少见高座称其精神着出当年。

        琅琊王玟师事于密。乃为之序曰。春秋吴楚称子。传者以为先中国而后四夷岂不以三代之胤行乎殊俗之礼。以戎狄贪婪无仁让之性乎。然而卓世之秀。时生于彼。逸群之才。或侔乎兹。故知天授英伟。岂俟于华戒。自此以来唯汉世有金日磾。然日磾之贤尽于仁孝忠诚德信纯至。非为明达足论。高座心造峰极。交俊以神。风领朗越过之远矣。

        密常在石子冈东行头陀。既卒因葬于此。成帝怀其风为树刹冢所。后有关右沙门来游京师。乃于冢处起寺。陈郡谢琨赞成其业。追旌往事。仍曰高座寺也。
    *本网站对所有原创、转载、分享的内容、陈述、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,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,发布的文章、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。部分转载作品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,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。

     【关闭窗口
    相关文章:
  • 白话《梁高僧传》丨竺法汰[88]

  • 白话《梁高僧传》丨竺僧朗[129]

  • 白话《梁高僧传》丨释法和[160]

  • 白话《梁高僧传》丨释道安(4)[223]

  • 白话《梁高僧传》丨释道安(3)[190]

  • 白话《梁高僧传》丨释道安(2)[189]

  • 白话《梁高僧传》丨释道安(1)[208]

  • 白话《梁高僧传》丨竺僧度[264]

  • 白话《梁高僧传》丨竺法义[231]

  • 白话《梁高僧传》丨竺法崇[290]

  • 白话《梁高僧传》丨于道邃[300]

  • 白话《梁高僧传》丨于法开[297]

  • 白话《梁高僧传》丨于法兰[264]

  • 白话《梁高僧传》丨支遁[325]

  • 白话《梁高僧传》丨竺道潜[338]

  • 白话《梁高僧传》丨竺法乘[308]

  • 白话《梁高僧传》丨康法朗[392]

  • 白话《梁高僧传》丨竺法雅[496]

  • 白话《梁高僧传》丨康僧渊[309]

  • 白话《梁高僧传》丨支孝龙[326]

  •  
    设为首页 | 加入收藏 | 联系站长 | 友情链接 | 版权申明 | 管理登录 | 
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© 2005 佛学研究        站长:wuys
    Powered by:Great Tang Hua Wei & XaWebs.com 2.0(2006)